1ffb8
现代快报讯(记者 是钟寅)近日,全国性科普教育项目“追星就追科学家”走进乌鲁木齐。讲座环节,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讲席教授葛健介绍了国家太空探源计划系外地球巡天科学卫星任务的规划。作为这项任务的首席科学家,他为现场700名青少年揭开系外行星探索的神秘面纱。 “我们国家的古代传说,很多都来自天文的现象。比如织女星星座的第二亮星有时候会变暗消失,古人就想象这可能是仙女下凡。”葛健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为例,让学生们感受到天文学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对于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的进展,葛健如数家珍,“我们的天问一号实际上是人类到火星的绕、落、巡三个事情一起完成的伟大壮举。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非常快,我们一步就完成了美国人分三步才完成的任务。” 谈到寻找宜居行星,他解释道:“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多颗系外行星,它们的多样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有些行星比木星还大,有些比地球还小;有些炽热如熔炉,有些寒冷如冰窖;有些可能覆盖着岩浆海洋,有些则可能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因此,寻找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条件十分苛刻——行星不能离恒星太近也不能太远,要处在“宜居带”内,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有适合的大气成分和稳定的气候环境。 最让学生们兴奋的是,葛教授介绍了中国“地球2.0”卫星计划:“我们国家的ET卫星将拥有6台280mm口径的望远镜,视场是美国开普勒望远镜的5倍,灵敏度提高约1倍,总恒星数据收集能力是开普勒的15倍。”该计划旨在寻找更多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甚至通过后随观测可能发现地外生命的迹象。 “如果我们发现了外星文明,是否应该主动联系他们?会不会暴露我们的坐标,给我们带来风险?”一位女生提问。 “很好的问题!”葛教授赞赏道,“如果有高等文明,为什么他们没有联系我们?这确实需要谨慎。我们应该先充分了解对方文明,确认它对我们没有伤害后再考虑联系。但联系也可能带来技术突破,让我们提高好几个量级。” “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地球2.0’?需要将速度加速到光速吗?”一位男生大胆提问。 葛教授幽默回应:“这个好问题我把它交给你!你现在很年轻,未来一定会有新的推进技术出现。也许你将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人类实现这个梦想。” 活动尾声,葛健教授向学校赠送了《“未来”科学家 :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访谈实录(2016-2019)》丛书,鼓励学子们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永葆科学好奇心。 “追星就追科学家”公益科普活动,是未来论坛、科大讯飞、奇点未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的科普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学子们和“全球最顶尖的大脑”对话,让科学家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在未来生根发芽,照亮他们光明的科学探索之路。活动已陆续走进广州、西安、长沙、绍兴、连云港、武汉、绵阳、赣州、淮安、哈尔滨、盱眙等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及青少年对话科学家活动,超过2万名青少年参与。(主办方供图)